【劳动者之歌】炉火淬丹心 匠心铸钢魂——记包钢钢联炼钢厂首席技师孙承碧

  工作服       |      2025-04-25 17:58:50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要闻综合新闻

  勤劳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从广袤草原到黄河之滨,从创新一线到乡村振兴前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内蒙古大地激荡着奋进的旋律。广大劳动者以排头兵的姿态,用汗水浇灌热土、用实干铸就辉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挺膺担当。今日起,本报推出“劳动者之歌”栏目,走近这些新时代奋斗者,用心聆听他们用坚守诠释初心、以创新突破极限的真情实感,深情讲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昂扬风貌,激励更多人立足岗位、争创一流,共同绘就团结奋斗的壮丽画卷。

【劳动者之歌】炉火淬丹心 匠心铸钢魂——记包钢钢联炼钢厂首席技师孙承碧(图1)

  4月23日凌晨两点,包钢钢联炼钢厂制钢三部8号转炉前,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在炉膛内翻涌,映红了孙承碧浸透汗水的面庞。他手持测温枪,目光如炬,盯着炉口跃动的火焰,突然果断下令:“停氧!出钢!”这一刻,转炉终点碳含量精准定格在0.12%,如同外科医生般精准的操作,为即将诞生的重轨钢坯注入完美基因。

  这样惊心动魄的瞬间,孙承碧在炉前守望了27年,用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奋斗赞歌。

  199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18岁的孙承碧裹着厚重的阻燃服,第一次直面转炉喷溅的钢花。那时,人工清渣是最苦的差事,工人要抡着十几斤的钢钎捅开凝结的炉渣,飞扬的粉尘裹挟着热浪扑面而来,工作服上结满盐霜。“当时环境像蒸笼,更像战场。”孙承碧回忆道。但他硬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了“火眼金睛”仅凭炉口火焰的明暗变化,就能判断炉内温度,误差不超过5摄氏度。

  2008年“武钢杯”全国技能大赛备战期间,他独创“三色笔记法”:黑色记录操作要点,红色标注易错环节,蓝色书写改进方案。三个月里,他整理了8本总计20万字的学习笔记,最终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斩获佳绩。这份执着,让只有技校学历的他先后考取了高级技师、首席技师,实现了从“钢铁工人”到“钢铁艺术家”的蜕变。

  2023年春天,重轨钢磷含量波动的难题困扰着整个车间。孙承碧带领团队在转炉前连续蹲守72小时,记录下300多组数据。深夜的会议室里,他突然抓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CO浓度曲线:“看!渣料反应的关键点在这里!”脑中灵光乍现,催生《利用CO浓度曲线监控转炉造渣操作法》,每年为企业节省2280万元。该成果接连斩获全国钢铁行业质量成果二等奖等殊荣,同行惊叹:“这是把炼钢变成了精密实验!”

  在“低能耗冶炼法”攻关中,他像数学家般构建出“冶炼时间能耗”函数模型。通过调整供氧强度、优化炉料配比,硬是将150吨转炉的冶炼时间压缩到37分47秒,相当于每天多炼一炉钢。工友们说他是“行走的工艺手册”,他却笑称:“我只是把每个参数都当成音符,在钢铁交响乐中寻找最美的旋律。”

  “师父的笔记本比武侠秘籍还珍贵。”徒弟王鹏飞至今记得,孙承碧传授的“五步递进法”:第一步画操作流程图,第二步标注关键控制点,第三步记录异常处置方案,第四步总结优化路径,第五步形成标准化规程。这套方法已培养出2名高级技师、5名技师,带出的12个徒弟都成了生产骨干。

  在“孙承碧劳模创新工作室”,陈列着11部泛黄的作业指导书。最引人注目的是《重轨钢冶炼百问百答》,里面详细记录着27年来遇到的167个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每周四的“技术夜话”,总能看到他手把手教青年工人分析光谱数据的身影。有人问他为何倾囊相授,他指着墙上“钢铁报国”的横幅说:“一个人的火种只能温暖自己,千万人的火炬才能照亮未来。”

  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孙承碧戴上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镁光灯下,这个被钢水映照半辈子的汉子显得有些局促:“我就是个炼钢的,炉子好钢才好。”朴实的线小时到岗的习惯,是手机相册里存满钢坯金相图而非家人照片的遗憾,是那件被钢花烫出大大小小的窟窿却始终舍不得扔的工作服。

  在转炉智能改造的关键期,他带头研发的“一键炼钢智慧模型系统”,将老师傅的经验转化为数据模型。当年轻技术员担忧会被AI取代时,他笃定地说:“机器能算出最优参数,但算不出钢铁的温度。我们炼钢人,就是要在数字时代守住工业的温度。”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孙承碧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殊荣。炉火熊熊,将他胸前的劳模奖章映得发亮,当记者问及3年间最大的改变时,这位钢铁工匠指向厂房外飘扬的红色旗帜:“从前是我追着技术跑,现在是我带着年轻人围着创新转。”作为“孙承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衔人,他们团队承担的两个项目即将收获成果,跃动的数据正印证着孙承碧的这番感悟。“调整改善含铁料用量”项目创造的660万元年效益与“煅烧白云石替代优化”项目带来的炉龄提升曲线,恰如两股奔涌的钢水,在智能炼钢的蓝图上浇筑出新的坐标。

  8号转炉操作室内,智能调控模型的参数仍在持续迭代,孙承碧却更愿带记者触摸控制台边缘泛着金属光泽的铭牌。指尖划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字样的瞬间,监控画面恰好捕捉到钢水取样时的璀璨光芒那是经过精准计算的残锰在绽放,亦如这个草原钢城里的工匠精神,历经岁月淬炼愈发闪耀。孙承碧和他的工友们都知道,当出钢钟声与劳模工作室的键盘敲击声共鸣时,属于新时代钢铁人的故事,正在炽热的钢花中续写新的篇章。

  钢花飞溅,孙承碧每天穿梭在转炉间。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既能精准操控价值上亿的炼钢设备,也能为徒弟轻轻拂去护目镜上的钢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最动人的模样以匠心为砧,以创新为锤,DB电竞在钢与火的淬炼中,锻造着中国制造的铮铮铁骨。(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蔡冬梅)